姜維,本是魏國天水郡參軍,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受到天水太守馬遵的猜忌,走投無路之下投奔諸葛亮,成為諸葛亮的「關門弟子」。
在諸葛亮五伐中原的時候,姜維盡心盡力,在諸葛亮公元254年病逝五丈原的時候,姜維奉命斷后,擊退司馬懿追兵,使蜀軍順利撤回益州(另一位大將魏延因為私仇不愿斷后)。從此,姜維繼承了諸葛亮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遺志,窮盡一生從事前蜀漢丞相諸葛亮未完成的事業,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這十一次北伐,勝多敗少,大大壯大了蜀漢聲勢,削弱了曹魏國力。在一般人看來,姜維進行了十一次北伐,真實目的是匡扶漢室。
實則不然,姜維十一次北伐,絕非為了匡扶漢室,而是另有目的,他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其實從費祎的遇刺已經說明一切,姜維吸取費祎遇刺的教訓,轉移內部矛盾,北伐中原。如果運氣好,蜀國打敗魏國,滅了魏國,甚好,如果沒有成功,也沒什麼太大的損失。
費祎,字文偉,荊州江夏人,與諸葛亮、蔣琬、董允并稱為蜀漢四相,是繼諸葛亮之后的蜀漢重量級人物之一。他文武全才,還善于外交,多次奉諸葛亮之命出使東吳,從容應對孫權、諸葛恪、羊茞等東吳君臣的無故刁難,受到孫權的禮遇。
諸葛亮五丈原交代后事的時候,向后主劉禪推薦了蔣琬和費祎,認為此二人品德端莊,才能出眾,能接替丞相之職。在蔣琬病重后,費祎順利接替其職務,成為蜀漢新的掌舵人。他在接替蔣琬為蜀漢尚書令后,對文書過目不忘,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然而,在延熙十六年(253年)過年的時候,后主劉禪大擺筵席,與滿朝文武慶祝,志慮忠純的費祎卻被魏降人郭脩刺殺,傷重不治而亡。此后,姜維掌握了蜀漢大部分軍隊,也無人阻擋其北伐步伐,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伐魏之戰。
《三國志》相關記載:延熙十五年,命祎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祎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謚曰敬侯。
有人說,費祎的遇刺,幕后主使是姜維,因為姜維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費祎遇害后,姜維的個人實力達到了巔峰,在蜀漢呼風喚雨,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
后主劉禪當時只是處理了直接行刺的刺客郭脩,沒有深究。因此費祎遇刺是一件大懸案,到蜀漢滅亡也沒有徹底真相大白。但是劉禪是三國時期少有的明君,定然不會放任圖謀不軌的奸人掌權,也不會不給費祎討公道。因此可以推斷,姜維對于費祎遇刺一事并不知情,也不是幕后主使。
不可否認的是,費祎遇刺身亡后,最大的得益者確實是姜維。此后,姜維成為蜀漢大將軍,多次帶兵北伐,有勝有負,打得不亦樂乎。
但是,姜維自知以他自己的本事,和恩師諸葛亮差遠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五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姜維有自知之明,他深知他即使伐魏偶爾打幾個勝仗,也無法滅掉曹魏,復興漢室江山。他之所以不停地伐魏,目的絕非匡扶漢室,而是為了轉移蜀漢內部矛盾。
當年諸葛亮五次伐魏期間,蜀漢內部鐵板一塊,大家一致對外。在諸葛亮死后,蜀軍內部便發生了內訌,大將魏延和長史楊儀鬧翻了,魏延被除,后楊儀因不滿官職被流放漢嘉郡,不久入獄自我了結。
現在又發生了費祎遇刺案,總之,「和平時期」的蜀漢,朝堂之上事情不斷,內訌不斷。此時,蜀漢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主事者,帶著蜀軍繼續伐魏,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全身心投入到「復興漢室江山」的事業中,減少內耗。
結語
姜維一生之中雖然進行了十一次北伐,但是他的真實目的絕非匡扶漢室,而是為了轉移蜀漢內部矛盾,費祎的遇刺便說明了一切。姜維十一次北伐和諸葛亮五次北伐是一樣的道理,姜維和諸葛亮都是為了整合蜀國內部各派,轉移矛盾,達到一致對外的效果。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