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群雄並起,對於身蘊大才的名士來說,這可是建功立業的絕佳良機。只要選擇了正確的站隊,成事之後高官厚祿指日可待。當時名聲最顯赫的臥龍諸葛亮,他的選擇令所有人都不理解:為何諸葛亮要放棄勝算更高的曹操,投向勢力較弱的劉備呢?
想要知道諸葛亮做出這一選擇的原因,我們先來剖析一下諸葛亮的人生信條。
之所以諸葛亮受後世文人推崇備至,就是因為他是三國時期最符合儒學思想標準的名士。作為儒學領域的楷模,諸葛亮最看重的,無非是德行。明眼人一看便知,當時被曹操控制的朝廷已不再是屬於劉漢的政|府,而是曹操的傀儡。秉持著忠義思想的諸葛亮,自然不會與竊國之賊同流合污。
當然,畢竟曹操有生之年並沒有做出黃袍加身的缺德事,作為後來人的我們自然沒有資格評判其究竟有沒有野心。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諸葛亮與曹操所信仰的「道」截然不同。曹操是個真正的王者,他與歷史上的秦皇漢武一樣,信奉霸道,以此治天下。不過,像諸葛亮一樣的文人卻希望禮制復興,統治者以仁義治國。
顯然,兩人的理念背道而馳,信念不同的二人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要不是曹操屠|戮了徐州,諸葛亮和他的叔父也沒必要離開祖居的家園流落異鄉,難說諸葛亮會不會在背井離鄉時就已對曹操有意見。
在傳統文人眼中,輕於鴻毛的是利益,重於泰山的是品德。能否幫助一個真正有德行的統治者君臨天下,對諸葛亮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仁德的皇帝統治國家,必能起到帶頭作用,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會上行下效,使官風淳樸民風純正。
恐怕在三國時代,沒有任何一位諸|侯在道義上能與劉備比肩。
諸葛亮在劉備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機遇。在就業的過程中,職業的發展前途是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雖說這一時期的劉備享譽全國,但在他的身邊除了那幾個趕走趕不走的好哥們之外,並沒有什麼人才。可以說,此時的劉備處於事業的低谷期,有無限的潛力可以發掘。
倘若諸葛亮的加入,能夠讓劉備擺脫這種現狀,穩紮穩打,將來與各諸|侯逐鹿中原,在這一過程中諸葛亮能發揮能力的機會太多了。同樣的,劉備手下有當世戰|鬥力最強的武將之二,但他身邊卻沒一個能出謀劃策的軍|師,這個位置不正是給諸葛亮留好的嗎?
至於曹操麾下的發展空間,未必比劉備麾下窄。有人說諸葛亮若在曹操手下做事,他的前途定不如在蜀漢,其實這只是一種以後人的眼光審量發生過的歷史的「馬後炮」罷了。設身處地地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看,自己是能與賢人管仲、樂毅相提並論的高潔之士,水準肯定比荀彧、郭嘉、賈詡高得多。
諸葛亮再高瞻遠矚,他終究只是個人,並非神仙。所以,諸葛亮之所以選擇了劉備,是理想與信念的合拍,是道德與理想的自然選擇。論起復興漢室的初衷,劉備與諸葛亮出奇地相似。他們看重人品,秉持以仁義治世,忠於大漢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