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之所以能兵多將廣,那塊「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立了大功。
在東漢末年的群雄爭霸中,袁術是一個相當奇葩的存在,動不動就來一次全軍覆沒,被人追得像喪家之犬,但卻總能很快滿血復活。
比如當年他不愿依附董卓,只帶著幾十個人逃到了南陽,當時的袁術,那叫一個慘啊。
結果呢,時任長沙太守的孫堅,聽說袁術來了,二話不說,就除掉了南陽太守,率領部下就依附了袁術。
如此一來,當時有人口有數十百萬的南陽郡,以及擁有大量精兵的長沙郡,就成了袁術的地盤,袁術也由此站穩腳跟,繼而搖身一變,成為了當時天下的大諸侯之一。
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每次都是有人上趕著投奔袁術,因此才讓袁術哪怕是全軍覆沒,但也能很快翻身復活,總之就是始終有用不完的兵和將。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 袁術那塊「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可別小看這塊招牌,這是袁術在早年間,能 橫行江湖的最大倚仗。
仗著這塊招牌,袁術在早年間,曾做到了地盤最大和實力最強。
孫堅依附袁術后,一路東征西討,打下了不少江南的土地,同時又擊敗了董卓的部下胡軫和呂布,順道又除掉了華雄,兵鋒直逼洛陽城。
能讓孫堅如此下死力的,是源自袁術對他的籠絡。
當然,按照孫堅的秉性來說,什麼香車美人他自然是不稀罕,真正讓他看重的,是袁術上表奏他為破虜將軍,同時還讓他兼領豫州刺史。
為什麼孫堅會如此看重這個呢?這要結合當時發生在孫堅身上的一些事情來說。
前文講過,孫堅在當時時任長沙太守,算是國家公職人員,不過,他這個公職人員,卻干了一件違反律法的事情。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大將軍何進掌控了朝中大權,但沒過多久,何進被十常侍所除,朝中一片混亂,而董卓則以「逐君側之惡」為名,趁勢進入洛陽。
一番運作之后,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他自己也成了朝中最有權勢的人。
對于董卓的只手遮天,天下諸侯自然是義憤填膺,紛紛表示不滿,由此,討伐董卓的呼聲此起彼伏,各路諸侯摩拳擦掌,開始召集兵力,起兵討伐董卓。
而當時的孫堅,就是眾多討伐董卓的諸侯中的其中之一。
按理說,討伐董卓這件事并沒有錯,但錯就錯在孫堅的性子太直,在當時結結實實的被人當槍使了一回。
拿孫堅當槍使的人叫做曹寅(與曹雪芹祖父同名同姓),他與時任荊州刺史的王睿歷來不合,于是,就冒充朝中的光祿大夫,下了一道假檄文交給孫堅,讓他帶兵除掉王睿。
而孫堅接到檄文后,絲毫不辨真假,帶著兵就沖到了荊州,用計騙開了荊州城的大門,二話不說,就當著眾人的面,直接解決了王睿。
這一動不要緊,孫堅很快就大禍臨頭了。
為什麼呢?從級別上來講,時任荊州刺史的王睿,要比當時的孫堅級別要高不少,作為下級,卻未經請示就除掉了上級,在當時可算是大罪中的大罪。
而在收拾完上級不久后,孫堅才知道上了曹寅的當,但沒等他開始后悔,朝廷的追責令就來了。
在追責令中,孫堅的長沙太守被免職,這就意味著他不再是國家公職人員,更重要的是,他還成了通緝犯。
要知道,當時的孫堅可是帶著兵要去洛陽勤王的,結果這人還沒到洛陽,自己先成了被通緝的對象了。
這麼一鬧,孫堅的洛陽之行,是去也不合適,不去也不合適。
而就在他尷尬的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袁術找上門來,對孫堅說可以 幫他恢復身份,并且免去他的所有罪過,但條件是幫他殺一個人。
而孫堅聽袁術不僅能幫他恢復身份,還能免去罪過,當場激動到不行,拍著胸口表示,別說動一個人,就是動十個八個都不在話下。
于是,兩人一拍即合,孫堅前去收拾了南陽太守張咨,而袁術上表,請奏孫堅為破虜將軍兼豫州刺史。
這就是孫堅為何在當時二話不說就依附袁術的原因,不為別的,就為袁術能幫自己漂白身份這一點,就值得孫堅為他肝腦涂地。
而袁術之所以能夠幫助孫堅,就是因為他」四世三公「的家世。
所謂四世三公,就是指在一個家族中,曾有連續四代人,先后擔任過朝廷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之位,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世代身居朝廷高位,且執掌朝政的家族。
而在袁術的家族中,就先后出現了五位擔任三公的人,袁術的高祖父袁安,在漢章帝時任司徒,曾祖父袁敞,在漢安帝時任司空,而袁術的祖父袁湯,則在漢桓帝時任太尉,另外,袁術的父親袁逢和叔父袁隗,分別在漢獻帝時任司徒和司空。
什麼叫做 駟馬高門,什麼叫做 門第顯赫,汝南袁氏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有這種家世,厲害之處在哪里呢?很簡單,前后近百年的時間,家族中的人都在朝中身居高位,可想而知其家族的人脈網和關系網是多麼龐大。
可以說,在當時隨便找出一個官員,論起關系來,都和袁家或多或少的有交情,要麼是袁家祖上的門生故吏,要麼是蒙受袁家賞識提拔,總之,朝野上下,幾乎都在袁家的關系網之內。
而關系網如此龐大的袁家,其背后的影響力和能量是相當巨大的,甚至,巨大到朝廷都不容小覷的地步。
因此,正是有這份在朝中的影響力,當初何進在掌權時,才會極力籠絡袁術,試圖通過此舉,來達到自己掌控大權的最終目的。
同樣,也是因為這份影響力和能量,袁術才能在朝中說得上話,因此,他要是舉薦某人出任某個官職,朝廷也都一般要給他面子。
要知道,在漢代時可沒有什麼科舉,一個人要想在仕途上有所發展,找人舉薦就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但舉薦人的資歷和社會地位就十分重要。
尋常的普通官員,即便是舉薦自己的門生弟子或是親朋好友,朝廷大多數都不會采納,但如果是像袁術這樣背景深厚的人舉薦,那朝廷差不多都會同意。
所以,袁術」四世三公「的招牌往那一放,不少人上趕著來投奔他,就很容易理解了,說白了,「四世三公」就等同于政治資源。
而這也是袁術能信誓旦旦地告訴孫堅,他能幫助其洗脫罪名,并表奏其出任豫州刺史的根本原因,他敢說出來,就證明他能做到。
因此,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袁術一直都有極強的號召力,不管是如何慘敗和落魄,都能迅速組織起新的一批人馬出來。
」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讓當時的不少人,都甘愿自帶兵馬投奔在袁術的麾下。
除了」四世三公「這個招牌之外,袁術的性格也是他兵多將廣的原因之一,根據史料記載,當年袁術還很年輕時,十分喜歡游獵,并且還以」有俠氣「聞名。
換句話說,就是袁術年輕時喜歡結交朋友,三教九流的人物他都愿意結交,并且,袁術對朋友十分仗義,只要你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甭管是要錢還是要人,袁術一般都會幫到位。
這樣一來,袁術就積攢下來很多人脈,而這些人脈,到了后來就能為他所用,比如在封丘之戰時,袁術被曹操打得損失慘重,手底下的兵幾乎被打了個精光,但他逃到陰陵,又組織其一堆兵力,重新復活還進行了反撲。
這些兵打哪來的?就是袁術年輕時結交的江湖人士,即黑山軍和白波兵。
歸根結底,袁術能兵多將廣,就是因為他顯赫的家世和背景,讓他在東漢末年成為了一塊金字招牌,再加上他曾經積攢下來的人脈,所以,才會很多人愿意追隨他,而袁術的兵和將,也就源源不斷。
最后,再說一下袁術的地盤問題。
在不少人的印象當中,好像袁術的地盤很小,實際上,從廣義的角度來講,袁術的地盤不僅不小,反而是當時最大的。
為什麼呢?首先,在早期的時候,孫堅曾為袁術打下了很多地盤,比如江東的大部分區域,除了孫堅之外,還有孫策,同樣也為袁術開拓了不少地盤。
雖說后來孫策自立門戶,但在此之前,他再怎麼說,都是袁術的部下,既然是他的部下,那麼其打下來的地盤,自然就是袁術的。
因此,在袁術最巔峰的時期,他的地盤包括南陽、汝南和江淮,另外還有揚州、豫州、司隸以及荊州一帶。
可以說,至少在袁術稱帝之前,從紙面數據來看,袁術的勢力范圍,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南方霸主。
只不過,袁術對于自己的地盤經營得著實很差,即便是打下來后,也沒有認真經營和管理,加上他為政荒唐,所以,經常會出現的就是,剛打下來不久,很快又稀里糊涂的丟了。
這樣一來,袁術的地盤大多數時間都處在一種不穩定的狀態,昨天和今天不一樣,今天又和明天不一樣,總之就是一直在變。
因此,后世就把袁術那些打下來又丟掉的地盤直接剔除,以袁術的大本營,也就是淮南一帶為準,作為袁術的準確地盤。
而淮南一帶的整個范圍,對比起統一了河南與河北的曹操、袁紹的地盤,確實要小很多,所以,這才給人一種袁術地盤很小的感覺。
但別忘了,袁術可是敢稱帝的人, 若非是兵多將廣與地盤廣闊,相信他也不會膨脹到在群雄林立的東漢末年,坦然自若的登基稱帝,歸根結底,當時的袁術,還是有膨脹的本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