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細看三國三巨頭的封侯拜將操作方式,就會發現這三位都各有特點:劉備用人如積薪後來居上,曹操崽賣爺田不心疼,孫權口惠而實不至。
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大的爵位批發商,他手裡攥著漢獻帝劉協這枚橡皮圖章,他想給誰封個關內侯、都亭侯、名號亭侯乃至鄉侯縣侯,給誰多少食邑,只需通過尚書令荀彧打個報告就行了——曹操說的話,在劉協那裡就是命令,從來就沒有駁回過。
曹操在自己晉升魏公、魏王、加九錫的時候,也沒忘了給自己的弟兄們加官進爵,諸曹夏侯那就不用說了,我們熟悉的五子良將,在曹操陣營只算二級武將(頂級為諸曹夏侯),但他們的爵位卻都比諸葛亮和五虎大將還高,您說諸葛亮能滿意嗎?趙雲能沒有怨氣嗎?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劉備稱帝,居然沒有給諸葛亮和趙雲封侯,而且也沒有讓丞相諸葛亮開府,而丞相開府封侯是漢朝兩大慣例,劉備一下子打破兩條慣例,是太小氣還是對諸葛亮不放心,那就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了。
跟劉備捨不得放權封爵不同,曹操在這方面可謂大手大腳,五子良將在建安二十五年前都獲得了極高的官爵:張遼為都鄉侯,食邑一千六百戶;樂進于建安二十三年辭世,但也已受封食邑一千二百戶的廣昌亭侯;斷送七軍並向關羽叩首請降的于禁,也在建安二十一年受封左將軍、假節鉞,益壽亭侯,食邑一千二百戶;張郃徐晃就更不用說了,五子良將當四方將軍幾乎是標配,而且每次曹魏有喜事,他們都普調一級,即使諸葛亮的「武鄉侯」是縣侯,也大不過張遼、張郃、徐晃的爵位。
很多人都說諸葛亮的「武鄉侯」是縣侯,這肯定是一種誤解:劉備稱帝,並沒有給諸葛亮封侯,也沒有讓這位「開國丞相」開府,諸葛亮封侯開府,那是劉備走後的事情了: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
漢朝丞相封侯是慣例,但是劉備偏偏不守規矩,他當了皇帝,不但不給丞相諸葛亮封侯,還不讓他開府治事,這份小家子氣,不知道會不會被曹丕和孫權笑話。
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既沒有爵位,也沒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就是劉備讓他幹啥就幹啥,其職權跟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封的「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府事」差不多。
說起諸葛亮在劉備稱王后當的那個官職,也真讓人哭笑不得:劉備和孫權、劉璋互相吹喇叭抬轎子,左將軍職銜早就棄如敝履,當時劉備的腦袋上戴了一大堆帽子,先是荊州牧(孫權承認),後是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劉璋「推」的),最後乾脆任命自己為漢中王。
很多人都說劉備不給漢壽亭侯加官進爵,是因為漢中王的最高許可權就是封亭侯、四方將軍,可是大家仔細想一想:諸侯王無權給屬下封鄉侯,卻又為何有權給自己封王?
其實劉備不管封啥爵位都是僭越,漢朝的規矩,在他眼裡早就一文不值了。既然已經不必顧及那麼多規矩,他就是給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封個鄉侯縣侯又能如何?
劉備當了皇帝,也沒有變得大方一點,他不但沒有像曹魏那樣給屬下普調一級,而且封侯的上限,也僅僅是鄉侯:張飛西鄉侯、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斄鄉侯,而我們認為必然封侯的諸葛亮和趙雲,連個關內侯爵位都沒給,鎮守漢中勞苦功高的魏延,當然也沒有封侯。
劉備駕崩,劉禪繼位,軍/政大權全由諸葛亮執掌,終于可以開府治事的諸葛亮,才主持給少數幾個功臣宿將調了一級:趙雲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魏延在建興元年的爵位,比趙雲還低半級,只是個都亭侯。
諸葛亮和劉禪封魏延為都亭侯,而不像趙雲那樣受封名號亭侯,看來劉備的小氣作風,繼任者一時半會兒還真不好翻盤。
普調官爵,在曹魏和孫吳是慣例,但是劉備劉禪的蜀漢卻從無普調一說,每次都是扣扣搜搜地封賞幾個有名無實的頭銜,這一點關羽等人要是不鬱悶才怪了呢:關羽受封襄陽太守的時候,襄陽在曹操手裡,馬超受封涼州牧,而涼州從來就沒歸過劉備。
筆者對三國正史並不精通,對漢朝的官制也不太了解,所以最後還是要請教讀者諸君:五子良將活到曹丕稱帝的都封了縣侯,劉備稱帝后,為何不給諸葛亮和趙雲封侯?為何只封張飛馬超為鄉侯?如果您坐在劉備的位置上,會給諸葛亮和五虎大將加封什麼樣的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