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一生精明,為何在托孤的問題上搖擺不定?

天空之城 2022/01/01 檢舉 我要評論

客觀地講,魏明帝曹叡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明君,不論在用人上,還是軍事上,曹叡都有其獨到之處。他在位期間,平定孟達叛亂,平定遼東叛亂,多次抵禦蜀漢、東吳的進攻,儘管曹魏國內仍有很多問題,曹叡也曾經大興土木,但在整體上較為平穩,曹叡的功績毋庸置疑。

在重大決策面前,曹叡時常可以做出正確決斷,群臣都對其軍事謀略十分佩服,與此同時,曹叡知人善任,能接受大臣勸諫,即便他不能接受,也不會濫殺官員。對比大多數守成之君,曹叡的功績足以名列前茅。

然而,如此英明睿智的曹叡,卻在臨終托孤問題上犯了難,當時養子曹芳年僅八歲,要想穩固曹氏江山,輔政大臣是必須要有的。可是,在定立人選的時候, 曹叡多次修改,許久才定下曹爽和司馬懿,那麼為何曹叡在托孤問題上搖擺不定?

曹氏宗親能力不足

史料記載「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

曹丕去世前,將曹叡託付給了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曹真、曹休都是曹氏宗族子弟,對國家忠心耿耿,且能力出眾,善于統兵作戰,立下過赫赫戰功,陳群身為文臣,德高望重,而司馬懿能力出眾,也是輔政的不二人選。

曹丕如此安排,主要也是為了相互制衡,不希望任何一方權力過大,而且曹叡十分爭氣,能夠縱覽全域、運籌帷幄。

到了曹叡托孤的時候,情況變了,曹休、曹真、陳群已經去世,曹氏宗室子弟才能相對平庸,這就讓他犯了難。

起初,曹叡定了五個人,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曹宇是曹操的兒子,曹叡年少的時候跟曹宇關係最好,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秦朗是曹操的養子,夏侯獻是夏侯氏子弟。

總體來講,基本都是曹氏宗族,曹叡為何要用這麼多曹氏子弟?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能力不足,如果宗室內有曹休、曹真那樣的人才,他也不會這樣做。

在曹叡想來,顧命大臣中都是曹氏宗族,縱使出了問題,最起碼可以保證肉爛在鍋裡,不會被外人搶走。

五人中,跟曹叡關係最好,最受曹叡信任的就是曹宇,所以任命其為大將軍,是輔政大臣中的一號人物, 可是,曹宇卻不敢接受,連連請辭。

雖說曹宇是受到劉放、孫資的影響,但多次請辭的做法,足以看出其底氣不足、能力欠缺。

此後,曹叡命曹爽為托孤大臣,曹爽緊張得汗流浹背,話都說不清,由此可見,曹爽的心理素質也十分堪憂。

按照正常流程,既然曹叡立下了托孤大臣,那麼作為顧命大臣就應該坦然接受,再表一表忠心,最起碼大面上過得去,可曹宇的表現讓曹叡大失所望,而曹爽他是不得不選。

一定程度上說,排除他人干擾,之所以曹叡對托孤人選搖擺不定,主要是因為這幾個人才能較為平庸。

劉放、孫資從中作梗,且有篡改遺詔的嫌疑

在帝王臨死的這段時間內,往往都出現攪局之人,因為這些人明白,這是博取利益、斷絕風險的最佳時間。

如果他是皇帝近臣,還跟太子不睦,那麼他會想方設法重新立一個接班人,而如果此人跟顧命大臣有仇,那麼,他就會千方百計換掉顧命大臣。

劉放、孫資就是曹叡的兩位近臣,如果沒有他們倆從中作梗,或許司馬懿就難以發跡了。

曹丕在位的時候,劉放就擔任中書監,孫資擔任中書令,兩人掌控朝廷機要,而且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如此,魏明帝曹叡即位後,仍舊重用兩人。

由于劉放、孫資權力過大,因此引起朝臣不滿,中護軍蔣濟曾經上奏,勸說曹叡要注意兩人,謹防兩人專權謀私,可是曹叡並沒有理會。

待曹叡病重在床,劉放、孫資打起了小算盤。 五位顧命大臣中的夏侯獻、曹肇對劉放、孫資極為不滿,曾經放出話去:「看他們還能活幾天!」

換言之,如果按照曹叡最初的名單任用,劉放、孫資必定會遭殃,所以,為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劉放、孫資必須要想方設法換掉顧命大臣。

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曹氏子弟中,最少要有一人擔任顧命大臣,為此,兩人馬上進宮面見曹叡,勸說曹叡改立輔政大臣為曹爽。

一方面是按照先帝遺詔,藩王不得輔政,而曹宇領兵在外,這話還算合乎情理,其二,兩人說曹肇、秦朗等人與宮女打情罵俏,這一點讓曹叡十分惱怒。

于是乎,五人的隊伍也就剩下曹爽和夏侯獻了,隨即兩人推薦曹爽任顧命大臣,只有一個人當然不合適,隨即兩人又搬出了軍功赫赫的司馬懿,作為權力的平衡點。

史料記載「放即上床,執帝手強作之,遂齎出,大言曰:有詔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

為了將詔令板上釘釘,劉放勸說曹叡將詔令落實在書面上,曹叡無力執筆,劉放就握著皇帝的手,寫下了遺詔。

這種讓臣子扶著手寫遺詔的情況,在歷史上十分罕見,所以,我們推測,當時的曹叡已經是瀕死狀態,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份遺詔也有可能是劉放篡改的。

拿到詔書後,劉放馬上對群臣大聲道:「曹宇等人被免除職務,不能在宮中停留。」

曹叡沒有提前確定好,加之病情加劇

曹叡不是個首鼠兩端、猶豫不決的人,在曹叡決定征伐遼東之時,很多大臣表示反對,他仍力挺司馬懿,最終掃平了遼東。

西元230年,曹真率兵出子午穀伐蜀,路上遭遇大雨,棧道被摧毀,在大臣的建議下,曹叡下令曹真撤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誠然,曹叡做決策從來不拖泥帶水,他的每一個決定,都有著深思熟慮。 而到了他臥床的這段時間,曹叡就好像變了一個人,在這段時間,不論旁人說什麼,他都點頭同意。

于是,我們推測,當時曹叡的病情很嚴重,甚至影響到了他的思維和判斷力,以至于出現此種情況。

除此之外,曹叡在病重之前,並沒有仔細考慮托孤人選,也沒有將其落實下來,所以,在決定的時候,出現猶豫不決、首鼠兩端的狀況。

不論多厲害的帝王,擁有多大的權力,他的生命總會走到盡頭,而一旦到了彌留之際,很多時候就由不得你做主了,百密終歸會有那麼一疏,或許選擇曹爽和司馬懿,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但曹叡也只能如此,這大概就是當時的真相!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書十四》、《資治通鑒·第七十四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