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彼此混戰。而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公孫瓚就是其中的一派割據勢力。公孫瓚起兵的時間比較早,並且佔據了幽州一帶,手下有精兵數萬,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可就是擁有如此強勁實力的公孫瓚,為何到最後卻節節敗落,一事無成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細細探討背後的原因,可以發現有三個原因導致了他最後落得十分淒慘的下場。
第一,即使他坐擁一方,但是他所掌管的地方卻是非常的貧瘠,他所掌管的是幽州和並州的北部,這裡可以說是人煙稀少,依然沒有什麼生產力,于是他在被人的挑撥之下便想著去攻打生產力極為豐富的冀州。
然而當時掌管冀州的是袁紹,袁紹當時的兵馬已經很是充足,已經有了鼎盛時期時候的樣子,而公孫瓚卻天真的認為袁紹還是一個無能之輩,況且挑撥他的人本身也很想要冀州,所以實際上公孫瓚是被欺騙了的,但是他卻不知道,一直做著攻打下冀州的美夢。
其二,當時此處駐守的是朝廷派來的將領劉幽,公孫瓚可以說是名不正言不順,而且他手底下的很多兵十分粗魯,仗著自己的身份就在此地作威作福,對當地的百姓們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然而公孫瓚不僅沒有管,還放任他們肆意如此,這又和劉幽的想法背道而馳,所以他們兩個人之間有著非常大的矛盾,而且當地的百姓大多歡迎劉幽,公孫瓚也沒有得到百姓的心,況且又名不正言不順,自然不可能勝利。
其三,公孫瓚自從被打敗後,一直處于下勢,後來劉備等人離開之後,他又漸漸地失去了一顆爭奪的心,漸漸變得沉迷于美色與他所擁有的勢力,于是他身邊的那些文臣武將都漸漸棄他而去,他的身邊只剩下一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女眷和一些隻知道阿諛奉承的官員。他又不願意重用那些忠于他的人,當時趙雲也很直接地點出了公孫瓚其實是一個沒有什麼實力卻又空有抱負心的一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