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劉備不顧大局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

諸葛村夫 2021/09/29 檢舉 我要評論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眾所周知,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擊敗,導致蜀軍損失慘重。正是因為夷陵之戰帶來的重創,成為蜀漢衰弱的重要原因。

所以,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自然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對此,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就站出來極力勸阻,認為蜀漢不應當伐吳,而應當繼續匡扶漢室,攻打曹魏。不過,在趙雲勸諫的時候,諸葛亮卻選擇沉默,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是諸葛亮知道自己勸不住。諸葛亮在加入劉備陣營之後,劉備對他十分信任,委以重任。諸葛亮既管內政,又管外交,為劉備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劉備的陣營裡,劉備已經將文官之首的位置留給了諸葛亮。

在軍事行動上,劉備並不依賴諸葛亮。他先開始是自己親力親為,比如在博望坡火燒夏侯惇就是劉備的傑作。當時曹操的將領來攻打劉備,劉備輕蔑的說,你們來多少都不是我的對手,除非是曹操親自來。

到了後來,劉備有了龐統、法正為謀主,就如同如虎添翼一般。在龐統、法正的協助下,劉備取得了奪取西川和漢中的勝利。諸葛亮心裡知道,軍事行動上,只有法正能夠勸阻劉備。如今法正已經不在,劉備是不會聽從自己的勸告的。因此他就不勸阻劉備了。

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要顧全大局。諸葛亮的身份地位在蜀漢中是不一般的。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政/局帶來影響。所以說,諸葛亮即便是反對劉備的意見,他也不能明確的公開發表出來。

諸葛亮只能採取迂回的策略。他對東征不發表意見,就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劉備和諸葛亮兩人都心知肚明。諸葛亮還默許趙雲和黃權直接向劉備表示反對意見,劉備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這樣諸葛亮也就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了。

第三個原因是諸葛亮要避嫌。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東吳為官,雖然劉備和孫權對他們兄弟都十分信任,但是人言可畏,不能不避嫌。諸葛瑾在當時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寫信勸阻劉備不要對東吳用兵。

在信中,諸葛瑾的意見基本和趙雲、黃權的一致,可是,這樣的空言對劉備有什麼用處呢?東吳奪了劉備的地,除掉了劉備親如手足的大將,然後連一點表示都沒有,僅僅光靠諸葛瑾的一封信就阻止得了劉備的報復嗎?可以說,諸葛瑾的信,只會增加劉備的憤怒,堅定東征的信念。

諸葛亮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去勸阻劉備。他對劉備的勸阻只能對蜀漢造成更不利的後果。所以,由于上面的這些原因,諸葛亮就沒有去出面勸阻劉備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