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戰,淩統拼死力戰,孫權都以為他回不來了,他靠潛泳生還

天空之城 2022/01/12 檢舉 我要評論

合肥之戰,孫權率十萬大軍,被張遼七千人擊敗,當時,孫權撤軍,前鋒部隊已經先走了,張遼率軍突然追來,在逍遙津北,追上了孫權,將孫權合圍,包了餃子。

眼看軍情危急,孫權急忙派人快馬追趕告知前鋒部隊,但是,前鋒部隊已經走遠了,根本來不及回軍救援。

《三國志 淩統傳》記載時權徹軍,前部已發,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權使追還前兵,兵去已遠,勢不相及。

此時,身為右部督的淩統,身邊還有三百人,正是淩統這三百敢ㄙˇ隊,極力護衛孫權,為孫權贏得了逃命的機會。

當孫權突圍出來,逍遙津北的橋已經被張遼軍拆毀,孫權無法過橋,這時,有人大喊,主公,將戰馬往後退,再跳過去,于是,孫權的一位部將穀利,用力抽了孫權戰馬一鞭,孫權這才乘馬跳過斷橋,差點被活捉。

淩統為了擋住追兵,率領身邊三百部下,緊緊絆住敵人,漸漸地,這三百人損失殆盡,儘管淩統作戰勇猛,但是,寡不敵眾,淩統身上也受了多處創傷,在受傷的情況下,淩統也毫不畏懼,他一連除掉了數十名敵軍,估計孫權已經脫險了,淩統這才決定撤退。

《三國志 淩統傳》記載: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扞權出。敵已毀橋,橋之屬者兩版,權策馬驅馳,統複還戰,左右盡無,身亦被創,所除數十人,度權已免,乃還。

當淩統往回撤的時候,道路已經被切斷,走不過去了,怎麼辦?不能坐以待斃。

淩統拿出了他的絕活,作為東吳將領,在江南水鄉,水性極好,于是,淩統穿著盔甲,一頭紮進了水中,披著鎧甲在水底潛泳。

《三國志 淩統傳》記載:橋敗路絕,統被甲潛行。

張遼軍看不到淩統,淩統在水中潛泳到對岸,這才脫險,敵人再想向他射箭,距離太遠,已經射不到他了。

當時,脫險回到船上的孫權,見到淩統回來,非常驚喜,孫權沒想到淩統還能活著回來,簡直是失而復得。

《三國志 淩統傳》記載:權既禦船,見之驚喜。

淩統見到孫權,哭著說自己的三百部下全部戰ㄙˇ,無一生還,悲痛​的​無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緒,孫權安慰淩統,用衣襟給淩統擦淚,說,公績,ㄙˇ者​已​了,只要你還在,何患沒有人呢?于是,孫權提拔淩統為偏將軍,加倍給淩統補充士卒。

《三國志 淩統傳》記載:統痛親近無反者,悲不自勝。權引袂拭之,謂曰:「公績,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無人?」

此戰,萬分危險,孫權都差點無法逃生,淩統在三百部下全部倒下,又身受多處重傷的情況下,之所以能逃生,全靠他會潛泳,而且,還是穿著鎧甲,在水底潛泳,至少幾十米,才能達到對岸。

關于潛泳,史書記載,也有例子,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開國名將胡藩,在桑落之戰中,他的船被燒,胡藩穿著鎧甲潛入水中,潛泳了三十余步,才登岸生還。

《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桑落之戰,籓艦被燒,全鎧入水潛行三十許步,方得登岸。

《資治通鑒》也有記載:桑落之戰,胡籓所乘艦為官軍所燒,籓全鎧入水,潛行三十許步,乃得登岸。

淩統能披甲潛泳,說明淩統的水性極好,要知道,身上的盔甲也有幾十斤重啊,穿著盔甲在水底潛泳,很不容易。

而孫權另一大將董襲,就是因為不會游泳,在濡須口之戰中,樓船突然遇到大風傾覆,董襲固守船上,不肯撤退,最後被淹了。

如果董襲和淩統一樣會潛泳,落水之後,潛水而走,肯定不會ㄙˇ。

淩統絕境中生還,是一大奇跡,只可惜,後來還是英年早逝了,也許跟他此戰受傷有關。

淩統當時傷重沒ㄙˇ,是因為用了卓氏的祖傳良藥,以至妙手回春。

《三國志》注引《吳書》記載:統創甚,權遂留統​于​舟,盡易其衣服。其創賴得卓氏良藥,故得不ㄙˇ

雖然當時淩統受傷活著,但是,傷重有後遺症,導致身體大不如前。沒過幾年,淩統還是離去了。

淩統ㄙˇ後,孫權收養了淩統的兩個兒子淩封和淩烈,把他們撫養長大,孫權每次見到來客,就對客人誇讚淩統的兩個兒子,說,這是我的虎子啊!

淩統在九泉之下,也許可以放心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