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豪俠到囚徒
西元189年,以董卓專權為起始點,廣義上的三國時期來臨了。當袁紹、曹操等十八路諸侯起兵之時,豫州一座小縣城內,也發生了一件事。
一位囚徒被捆綁著,周圍是一大波老百姓圍觀。原來是縣吏正在讓人當場指認:是不是這位囚徒沙了人?結果就算他喊破喉嚨,也沒人出來。縣城不大,都知道這位囚徒是狠角色,而且還為人非常仗義。比如這次犯事,就是為替別人打抱不平。
就這樣囚徒被關了起來,縣令想慢慢尋其罪證。但縣令失算了,這位囚徒由于仗義,結交了有不少好兄弟,是一位豪俠般的人物,所以沒兩天就被救走了。
這種事在三國亂世,小得不能再小了。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在關注,十八路諸侯跟董卓之戰。故而一位豪俠般的囚徒,他的命重要嗎?不重要——但真的不重要嗎?
須知《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時,關羽橫空出世,溫酒斬華雄之前,他曾幹過些啥?跟這位囚徒一樣,也是在家鄉犯了事,只不過關羽逃了沒被抓住。故而最多屬于逃犯。
至于後面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關羽一竿子逃到了涿郡,在這裡結識了劉備和張飛,從此關羽跟著劉備縱橫三國,最終都「神一般的存在」了。
那麼這位囚徒呢?須知連這種事,都被《三國志》記錄下來,就證明了此囚徒,日後跟關羽一樣,是一位攪動風雲的人物。
但他跟關羽唯一不同的是,此囚徒被救出後,似乎突然開悟了,認為:靠爭勇鬥狠不成氣候。真正的牛人,應是滿腹韜略。
于是他棄武從文,開啟了另一種人生,最終一躍成為三國最成功的囚徒,並跟關羽,也曾產生過交集。
二、從囚徒到名士
如今是西元201年了,所謂十年磨一劍,此囚徒的寶劍,已經磨了13年。
這十三年來,三國局勢天翻地覆。董卓被呂布除掉了,而呂布則被曹操除掉了。至于那十八路諸侯,也以不同的方式謝幕而去。
公孫瓚被袁紹幹掉了。
孫堅被劉表幹掉了。
袁紹則在上一年,也就是西元200年,被曹操幹翻在官渡,沒了。
袁術最搞笑,由于稱帝,遭天下諸侯圍攻,想喝一口蜜水,卻被告知:有血水喝不喝?袁術一口老血噴出,掛了!
至于那位劉皇叔(正史中,他未參加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繼續保持著打不倒的小強風格。
如今他寄居在劉表手下,荊州的新野小城內,卻在悲歎:我老劉折騰了近半輩子,還是兩手空空。瞅瞅,連大腿上都長滿肥肉膘子,我這還如何跨馬征戰?再不成功,我真就老了……
那麼這位囚徒在幹啥?他也逃到了荊州,正在跟諸葛亮等一群荊州名士們,吹牛皮玩。
諸葛亮說:我的才華,可比管仲樂毅。人們都大笑,但囚徒卻很認真地點了個贊!
這就是荊州名士們的生活,儼然活成了第二個「月旦評」。其中龐德公和水鏡先生司馬徽,是最重要的推手。
龐德公推出了:臥龍、鳳雛(是龐德公給諸葛亮和龐統起的這綽號)。水鏡先生司馬徽,則立刻轉發並點贊:「得一可安天下」。
那位囚徒再次點贊認可!他跟司馬徽、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好哥們,甚至他都可以視為是司馬徽的徒弟。如今鳳雛龐統,已經被周瑜請出山了,據說幫助周瑜搞出了一個,「據荊州,奪西川,二分天下,跟曹公爭雄」的大計畫,得到了周瑜的推崇。
諸葛亮很年輕,這就是資本。所以他表示:繼續在隆中吹牛皮。顯然是待價而沽。那麼我該怎麼辦,已磨劍十三年了——再不出山,我就真老了!
所謂:山不過來,我過去。既然沒人請,那我就自己去!
劉表,爛泥扶不上牆,絕不能去!
曹操?班子太豪華,競爭太激烈,不去!
孫權?周瑜、龐統、魯肅,三大頂級人才,我去了算啥?不去!
新野的劉備,別看要啥沒啥,但卻是「雄主」。連曹操當年都發文推崇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雖然曹操後來刪掉了,但這句話卻早被天下人所知。再說如今,劉備有關羽、張飛和趙雲為爪牙,最缺一個「大腦」為謀主,這不就是為我量身定制的嗎?
走起——劉備,別哭,我單福(徐庶)來了!
三、劉備失徐庶,影響有多大?
看到這,估計人們都知道了,鬧了半天這位三國最牛囚徒,就是徐庶!由于他投奔劉備之後的事,大家太熟悉,故而筆者也不再賣弄玄虛。只著重分析一下,劉備失徐庶,影響有多大。
皆知在蜀漢陣營內,龐統一直都被稱為是「蜀漢最大的損失」,他替劉備謀得了西川,奈何卻英年早逝,讓人惋惜異常。甚至都出現了「龐統不死,蜀漢稱雄」之說。
但實則徐庶比龐統還讓人惋惜,甚至可稱得上是,間接奠定了三國的最終結局。概括說來,主要體現在如下兩方面。
其一:配合度
所謂:沒有絕對的好壞、高低之分,只有適合與否。在劉備四大謀士之中,最跟劉、關、張般配的,不是諸葛亮,也非龐統和法正,而是徐庶!這點從徐庶早期的經歷(豪俠),就能分析出來。
劉備並非如《三國演義》中那麼弱,是個實錘的暴脾氣——督郵是劉備打的,不是張飛!
長阪坡時,有人說趙雲投降曹操時,他第一個動作就是,狠狠把手戟擲向對方。
漢中大戰時,劉備殺紅了眼,迎著雨箭就要衝,虧得法正出來,這才安撫住劉備。
同時,早期生活在涿郡之時的劉備、關羽和張飛,也都妥妥是「社會人」,這都是《三國志》中的內容。
反觀徐庶,是不是跟劉關張很一致?起碼他跟關羽在一起時,絕對有共同語言。這其實也就解釋了,為啥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和張飛,跟徐庶混得很好,不但都聽從調遣,還主動配合。
可諸葛亮一來,這哥倆就開始各種尥蹶子——這沒辦法,誰讓諸葛亮是名士,沒有「社會人」的經歷。故而倘若徐庶一直追隨劉備,他大機率會配合關羽留守荊州。
有徐庶在,關羽怎麼可能會兵敗被除掉?因為關羽兵敗,有條公認是關鍵原因:沒人能跟關羽配合在一起,導致了他專橫跋扈(驕傲自大),連國舅爺糜芳都敢揍。徐庶則正是能跟關羽配合的不二人選!
只要荊州不丟,關羽還在,劉備也就不可能會有夷陵之敗。雖不敢說蜀漢必會一統三國,但至少三國格局,不會被導入三國歸晉。即,蜀漢有很大的成功機率。
其二:更全面
曹操手下,有位特殊的謀士叫程昱,一直掛著軍銜,後來官至車騎將軍。徐庶比程昱還要猛。從他早年經歷(豪俠)便可推導出來,是一位能統兵,甚至直接跨馬上場的帥才(大將),所謂文武全才!
這就等于,讓劉備多了一種選擇。因為三國歷史中(非《三國演義》),劉備活著時,諸葛亮一直擔當著「蕭何」的角色,很少介入軍事。
所以網傳的諸葛亮害了關羽,純屬捕風捉影。兩人的權力和職責不搭界。關羽是劉備手下唯一的帥才,諸葛亮則主管政/務,一人一大攤子事,誰也離不開誰。
而徐庶則能很自然的轉變角色,成為劉備手下第二位統兵帥才。若如此,諸葛亮就會繼續坐鎮荊州,徐庶則會入川,成為劉備軍事上的得力助手。如此一來,荊州照樣丟不了,關羽也就不會沒。
所以才說,徐庶比龐統還讓人惋惜,起碼龐統雖英年早逝了,卻擁有奪西川的高光時刻。而徐庶自轉投曹操後,就默默無聞了起來。
以至于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曾驚訝:咋徐庶在曹魏那邊官職低,不被重用?【 《魏略》: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徐庶)、廣元仕財如此,歎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無論怎樣,劉備失去徐庶,完全堪比龐統的離去,但奈何這就是歷史,也就只能借諸葛亮的那句「悠悠蒼天,何薄于我」當本文結尾,發出一聲惋惜和長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