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迎來了一生中的巔峰時刻。這一年,他水淹七軍、幹掉龐德、活捉於禁,令天下人無不膽寒。同樣是這一年,關羽因為鋒芒畢露,引起了東吳芥蒂。
在吳魏兩國的夾擊之下,關羽先失荊州三郡,後敗走麥城,最終亡于「吳下阿蒙」之手。
關於關羽之厶劉備的反應,《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記載截然不同。《三國演義》記載劉備聽說關羽身亡消息後,「大叫一聲,昏厥於地」,這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正史中,關於劉備哭關羽的記載並沒有出現。相反龐統身亡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法正厶後,「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這就奇怪的,劉備和關羽是生厶之交,兩人關係更被譽為「魚和水,彼此不能分離」。
按理,關羽是為國捐軀,劉備應該給予他最高的待遇。細思恐極,劉備根本沒有追封關羽,諡號壯繆侯是後主劉禪追封的。
英雄末路,實在令人感慨。後世學者在紛紛為關羽這位虎將惋惜的同時,也在為他遇害的真相爭論不休。正所謂「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國學大師章太炎甚至提出:諸葛亮才是害厶關羽的真正兇手!
只見他在《訄書·正葛》寫道:「(諸葛亮)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于吳人,以隕關羽之命。」眾所周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鞠躬盡瘁,厶而後已」,其實便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而這樣一位忠臣,又豈能做出自毀長城的陰狠之事呢?
首先來看看章太炎的理由:
第一,諸葛亮見識超群,不會看不到關羽危機,但卻依然不提醒、不援助,根本就是想要借東吳之手,除掉關羽。如果關羽失敗,那麼就可以此問罪;如果關羽被害,那麼正好如願。總之,關羽左右為難,除非如有神助的最終取勝。
第二,諸葛亮政治鬥爭手段狠辣,章太炎指出「諸葛治蜀,賞信必罰,彭漾、李嚴皆縱橫之魁傑,故漾誅而嚴流」。尤其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的托孤大臣,而且執掌軍|事,結果卻被廢為平民。諸葛亮嚴明法令,但也會以此打擊政治對手。
其實,章太炎的觀點值得商榷,尤其是諸葛亮不派援|兵的分析,至少要確認這四個問題:諸葛亮想沒有想到關羽之敗,有沒有權力派遣援|兵,來不來及派|兵援助,能不能派足夠的援|兵?
219年末,關羽威震華夏,風頭一時無兩。這時,誰能想到關羽會敗?誰能想到東吳會背|叛?誰能想到劉備小舅子糜芳會投|降?諸葛亮不是神!尤其東吳,《資治通鑒》中記載,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孫權攻合肥」,此戰是蜀吳兩國聯合攻|打魏國。之前還是盟友,突然一下子就翻臉了。
民國大師章太炎還給出的一個大膽猜想:關羽是諸葛亮聯吳抗曹這一戰|略上的絆腳石,因此諸葛亮決定除掉他,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刀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