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據水斷橋,曹營眾將不敢上前:張飛有一招,能跟大家同歸于盡

天空之城 2021/11/26 檢舉 我要評論

張飛據水斷橋,喝退曹軍主力,這個精彩的故事(或歷史事件)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均有記載和描述,但是張飛為什麼能單槍匹馬嚇得曹軍不敢上前,答案就五花八門了。

有人說曹軍是怕張飛設在樹林裡的疑兵,也有人說張飛是夏侯家女婿,曹營諸將都不想得罪人,還有人說是張飛已經事先拆斷了橋樑,曹軍只能武裝泅渡,又怕張飛半渡而擊。

這三種說法都有道理,這就叫紙上談兵咋說咋有理。如果去張飛大顯神威的當陽橋旁去看一看,就會產生第四種猜測,而這第四種猜測,來自當陽橋在三國時期的名字。

當陽橋在湖北省當陽市之北、長阪坡之東,雍正九年,張飛的後人在那裡立了一塊石碑:「張翼德橫矛處」。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地政府又建了一座碑亭,「壩陵秋雨」也成了「當陽八景」之一。

張飛的後人為什麼稱其先祖為「翼德」而不是「益德」,這個咱們就不去探究了,也許張家族譜就是那麼寫的呢。

作為三國時期蜀漢的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西鄉侯,張飛的後代官爵都不低,張飛的次子張紹不但繼承了張飛的爵位(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僕射),還是劉禪的「投降大使」,所以張家並沒有像關家那樣跟著蜀漢一起滅亡。

張家在投降曹魏(司馬家)之後,並沒有遭受太大打擊,于是有人「找出」了張飛能據水斷橋喝退曹軍的原因:張飛是夏侯家的女婿,而夏侯家與曹家同氣連枝,「女婿」在那裡吹鬍子瞪眼,「丈人行」也不好意思自降身價沖上去玩兒命。

查閱史料得知,張飛確實算夏侯家的女婿,但卻非明媒正娶,而是有些「搶親」之嫌:建安五年,夏侯淵的侄女剛十三歲, 「在本郡,出行樵采,為張飛所得。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產息女,為劉禪皇后。」

建安五年,劉備和曹操徹底翻臉,曹操一怒之下,打跑了劉備活捉了關羽,張飛帶著少數人馬進了芒碭山,所以張飛娶夏侯姑娘時的身份,應該是山大王。

當然也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建安五年年初,張飛已經被曹操以大漢天子劉協的身份封為中郎將,而衣帶詔事件還沒發生,張飛對夏侯姑娘後一見鍾情,而夏侯惇夏侯淵也看張飛比較順眼,所以就玉成了這樁美滿姻緣——古代嚴格執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妻族與夫族地位應該相同或相近,劉禪的母親甘夫人一直沒有妻子名分,所以他生了孩子,也得歸糜夫人撫養。

如果張飛是明媒正娶,夏侯家和曹家諸將或許還有所顧忌(畢竟喝了喜酒),如果是張飛不告而娶,那麼就只有仇恨而沒有親情了。

但是不管承認不承認張飛是自家女婿,夏侯家和曹家諸將,都不會因私廢公,而且在戰亂年代,姻親根本就靠不住:孫權奪了妹夫劉備的荊州,曹丕奪了「三重妹夫」劉協(曹操把曹丕的三個妹妹一股腦嫁給了劉協)的江山社稷,然後又做了「妹夫」的「雙料女婿」(曹丕納劉協兩女)。

曹軍不會因為張飛的身份而息兵罷戰,事實上張飛後來也跟曹洪曹休在下辨打得不可開交,最後是張飛馬超戰敗撤退,其部將吳蘭任夔被殺。

既然不是因為顧忌張飛的身份而不敢或不好意思上前,而張飛據水斷橋退曹兵在正史中又確有其事,這就值得認真分析了。

張飛據水斷橋的故事,不但見于演義小說,而且《三國志》中也有: 「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能聽見張飛斷喝,說明雙方相距不遠,應該在弓弩射程之內。在漢末三國時期,大將很少單挑,能看見敵方主將,按照常理應該是一番箭雨覆蓋。曹魏的張郃、蜀漢的龐統,都是死在亂箭之下,就連江東猛虎孫堅、江東小霸王孫策,也都是死于箭矢之下: 「表遣黃祖逆于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

既不箭雨覆蓋,也不鐵騎衝鋒,曹軍就這麼在當陽橋前大眼瞪小眼,張飛喊了幾嗓子,就各回各家了,這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戰勝規律。

曹軍的勇悍,尤其是虎豹騎統領曹純,已經搶到了劉備的兩個女兒,當然也不介意追過橋去再把白玉美人甘夫人搶到手——曹操的愛好,讀者諸君是有目共睹的,曹純應該也知道投其所好。

面對唾手可得的戰功,曹營諸將踟躕不前,這不是他們膽小,如果讀者諸君身為曹軍大將,看了橋頭石碑上的名字,也不敢貿然沖上去:「壩陵橋——橋在這裡,壩在上游,如果張飛潰壩放水,我們豈不是要變成魚鱉?」

去過當陽長阪仿古的讀者或許知道:陵橋位于城區北面的錦屏山下(劉備在當陽錦屏山被曹軍擊潰)、沮河(長江支流)之上,是一座石拱橋,上游築有壋(用來存水的小土堤,現建有張趙祠),因上游有壋壩,所以當年的長阪橋就叫壩陵橋。

當陽橋現在不叫壩陵橋了,但是浩浩蕩蕩的河水告訴我們,如果張飛真的拆了上游的壋壩,就有可能跟曹軍同歸于盡,而已經勝利在望的曹軍,顯然不想跟張飛一同落水,于是就戰術性撤退,偵查得知上游壋壩並沒有破壞者之後,才在河上架起浮橋——石拱橋已經被張飛拆了。

張飛拆橋而不放一把火燒掉,可能就是因為石拱橋點不著。

當然,說曹軍被張飛嚇退,是因為擔心張飛掘壩放水,這只是一種猜測,最後的結論還要請教熟知當陽長阪地理圖的讀者諸君:如果是不是顧忌張飛的「女婿」身份,曹軍為何既不放箭也不突擊?如果曹軍諸將一擁齊上,張飛是掉頭就跑,還是發信號讓上游放水,大家一同隨波逐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