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戰亂不止,有些諸侯為了能夠快速的攻城掠地都會採取策反的策略,這樣就可以裡應外合以極少的代價拿下城池。蜀國作為末期的三個國家之一,武有五虎上將幫助劉備建功立業,謀有臥龍鳳雛妙計安天下。可是在漫長的征戰之中,蜀國也有很多重要的手下被敵人所策反導致蜀國中計落敗。今天我們就盤點背叛蜀國的幾個反臣。
一、孟達
首先,孟達(?-228),字子度(小說《三國演義》中字子慶),本字子敬,因劉備的叔父名叫劉子敬,為避諱而改字。扶風郡郿人,三國時期人物。東漢末年,孟達原本是益州牧劉璋的手下。不過,作為一個反復無常之人,孟達對于劉璋的忠誠度,自然是非常低的。在劉備率軍進入益州的時候,孟達連抵抗都沒有做,就立即歸降了劉備。
自此之後,孟達開始為劉備效力,並且在漢中之戰後,孟達和劉封一起攻佔了上庸等郡。在地理位置上,上庸郡距離荊州是比較近。但是,關羽圍樊城、襄陽時,孟達和劉封卻沒有發兵救援,這無疑激怒了劉備。于是,孟達背叛了蜀漢,投奔了蜀曹魏。在來到曹魏之後,孟達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
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孟達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結果事情敗露,被司馬懿除掉。
二、傅士仁
傅士仁,幽州廣陽郡人,劉備手下將領。因為和劉備一樣,都是幽州人士,所以傅士仁應該很早就跟隨劉備了,甚至可以視為劉備的嫡系了。不過,傅士仁雖然受到劉備的重用,但被鎮守荊州的關羽所輕慢。在呂蒙襲擊荊州時,與麋芳一同不戰而降,間接導致關羽被除掉。
對于傅士仁這位東吳降將,《三國志》記載為「士仁」,《資治通鑒》記載為傅士仁,《三國演義》繼承《資治通鑒》的說法作「傅士仁」。來到東吳後,傅士仁和糜芳一樣,不僅沒有立下什麼戰功,反而遭到了東吳將士的鄙視和嘲諷。
三、麋芳
麋芳,生卒年不詳,字子方,東海郡朐縣人。在東漢末年,麋芳本為徐州牧陶謙部下,曾被曹操表為彭城相。後來辭官,隨劉備從徐州輾轉至鄴城、汝南、新野、長阪坡、江夏等地,奔波多年。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麋芳後來背叛蜀漢,歸降了東吳。不過,麋芳的前半生,顯然是對劉備忠心耿耿的。
彼時,麋芳如果歸降曹操的話,顯然是榮華富貴,但是,面對曹操的招攬,麋芳和他的兄長麋竺,毫不猶豫跟隨了連立足之地的劉備。因此,對于麋芳來說,無疑和劉備一起經歷了低谷。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等到富貴的時候,麋芳卻背叛了劉備,並坑了蜀漢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
此後,糜芳在吳國擔任將軍,並且為吳征伐。當然,成為東吳的降將之後,糜芳並沒有立下什麼戰功,最終的結局也沒有相關的史料記載。
四、黃權
最後,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益州牧劉璋召為主簿。西元211年,在劉備進入益州之前,黃權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益州牧劉璋不僅沒有聽從黃權的勸諫,反而將其流放。不過,即便如此,黃權也沒有怨恨益州牧劉璋,更沒有在益州之戰爆發的時候率先倒戈。
西元214年,等到益州牧劉璋放棄抵抗之後,黃權這才歸降劉備,從而被劉備拜為偏將軍。對此,在筆者看來,黃權的氣節和行為,無疑是值得稱讚的,也因此贏得了劉備的賞識。
西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正式建立蜀漢。劉備稱帝之後,準備討伐,黃權和趙雲一樣,都對劉備進行了勸諫,結果都沒有獲得劉備的採納。夷陵之戰開始後,劉備將黃權晉升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也即此時黃權獨自率領一支大軍,可以說是獨當一面的將領了。
西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吃到了敗仗。而就黃權來說,回到益州的道路已經被陸遜切斷。所以,此時的黃權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歸降剛剛擊敗劉備的東吳,要麼投降曹魏。無奈之下,黃權率部降魏。對此,在筆者看來,黃權的投降可謂迫不得已和情有可原,所以,劉備不僅沒有責怪黃權,反而厚待黃權在益州的家人。
換而言之,相對于孟達、麋芳和傅士仁,黃權雖然背叛了劉備,卻沒有在歷史上得到比較負面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黃權之後的表現,也體現出他對于劉備的感情。來到曹魏後,黃權得到魏文帝曹丕的賞識,被封為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同車陪乘。黃初四年(223年),劉備病逝,魏國群臣都相互慶賀,唯獨黃權無一絲笑意。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