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魏國霸業衰退的始作俑者:一連犯下三大錯誤,一個比一個重要

天空之城 2021/09/02 檢舉 我要評論

歷史由春秋進入戰國後,最先稱霸列國的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魏文侯禮賢下士,任用李悝率先在魏國變法圖強,軍事上以樂羊和吳起為將,從強秦手中盡奪河西之地和攻滅中山國,在魏武卒強大的武力震懾之下,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當之無愧的霸主。

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時期魏國軍事上依然保持強勢,不過他在將魏國霸業推向高峰的同時,卻也埋下了魏惠王時期魏國衰弱的禍根,可以說魏武侯才是魏國霸業衰退的始作俑者:一連犯下三大錯誤,一個比一個關鍵,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第一個錯誤:吳起棄魏奔楚

魏國稱霸和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吳起和他一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自西元前409年魏文侯以吳起為將開始,秦國就開始了它的噩夢,河西之地落入魏國之手,秦國節節敗退之下只能退守至洛水,戰略空間被急劇壓縮,而吳起則出任西河郡郡守繼續保持對秦國的高壓態勢。

西元前389年,試圖重新奪回河西的秦國再次遭受重創,吳起以5萬新軍大敗秦軍50萬于陰晉,兩年後的前387年,吳起再接再厲在武下再次擊潰秦軍,並向秦國腹地推進,不出意外的話秦國將會在吳起接二連三的打擊下一退再退,不過就在此時吳起卻在魏國相國公叔痤的讒言之下棄魏奔楚,這給了秦國一個大大的喘息之機。

吳起遠走楚國其實是有深層次的原因:自魏文侯後期開始,魏國國內存在著以吳起、李悝、樂羊、西門豹等平民出身為代表的鬼谷學派和孔子弟子子夏創立的西河學派之爭,雖然說西河學派有後來者居上之勢,但是在魏文侯時期仍然是鬼谷學派佔據了上風。

隨著李悝、樂羊、西門豹等人的離去,吳起在魏國也無立足之地了,這其實代表了魏武侯用人策略上的重大轉變,那就是魏國自此以任人唯親和任人唯貴為主,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魏國很難再有出頭之日,有一種說法認為失才亡魏,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魏惠王時期遠走秦國的公孫衍和張儀就是這種用人策略的犧牲品,造成魏國人才流失的始作俑者其實是魏武侯。

第二個錯誤:送秦獻公回國

春秋大國秦國之所以在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被魏國壓著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國國內政/局動盪不安,嬴師隰是秦靈公太子,但是秦靈公走後嬴師隰的叔叔嬴悼子乘其年幼奪位自立,史稱秦簡公,年僅十歲的嬴師隰逃亡到了魏國,一待就是29年。

秦簡公在位15年,其子秦惠公嬴仁在位13年,走後年僅兩歲的幼子嬴昌繼位史稱秦出公,其母監國秦國政/局更為混亂,秦國國內貴族不少人都傾向于擁立嬴師隰回國繼位,嬴師隰在魏國生活了二十多年,魏武侯認為嬴師隰如果繼位會傾向于魏國,出于在秦國樹立親魏勢力的考慮,魏武侯大力支持嬴師隰回國奪位。

嬴師隰就是秦國歷史上頗有能力的秦獻公,秦獻公奪/位成功後並沒有如同魏武侯預料之中的傾向魏國,反而現學現用把魏國的先進經驗用之于秦國,使得秦國實力得到較大恢復,並發動了第三次河西之戰,先後在石門之戰和少梁之戰大敗魏國,雖然最後仍敗于龐涓之手,但是卻為秦國打下了崛起的基礎。

從日後的發展來看,魏武侯此舉實在失策,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強敵,如果扣住秦獻公不讓其歸國,任由秦國混亂下去,即使吳起遠走楚國,魏國仍然可以把秦國吃得死死的。

第三個錯誤: 四處樹敵,放棄三晉同盟

韓趙魏三國系出同源,都是由晉國分裂出來,魏文侯時期主張三國求同存異聯手協同發展,不做窩裡鬥,所以魏文侯時期三晉保持了難得的和平局面,三方很少兵戎相見,反而結成同盟一致對外,比如三晉聯手多次大敗楚國,攻入淮泗流域奪得楚國大片土地。

魏武侯時期,趙國實力有所增長並不滿足于事事以魏國為主和馬首是瞻的態勢,魏武侯對此不以為然,西元前386年趙敬侯繼位並遷都邯鄲,此時魏武侯幹了一件蠢事,他支持趙國公子朝奪位,派兵協助公子朝並攻打邯鄲,此舉標誌著魏文侯時期的三晉聯盟正式瓦解,原本三晉一致對外,現在魏國無論是對秦還是對齊楚作戰,總要擔心趙國會乘虛而入,這是魏武侯外交策略中的一大敗筆。

魏武侯戰略眼光遠不如其父魏文侯,他放走吳起和秦獻公,放棄和破壞了三晉同盟從而使得自己四面樹敵,這三大錯誤一個比一個重要,原本奄奄一息的秦國卻因此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吳起入楚秦國因此大大松了一口氣,秦獻公繼位秦國有了崛起的根基,三晉同盟破裂,魏國深陷中原不可自拔,對秦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