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戰火不斷,名將輩出。尤其是在《三國演義》以及各大三國評書的渲染之下,對人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火燒赤壁這次戰役,奠定了劉備,曹操,孫權的三分天下。
在我們的熟悉的故事之中,火燒赤壁這個計策是東吳周瑜和蜀漢諸葛亮想出來的,加上龐統的連環計,從而導致曹操赤壁,慘敗而歸。然而,事實並非于此,獻策火燒曹操,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周瑜,反而另有其人。此人是誰呢?請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首先,在赤壁之戰,真正建議火燒赤壁之人,既不是諸葛亮也不是周瑜,而是衝鋒陷陣的黃蓋。
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人。東漢末年名將,曆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在東漢末年,黃蓋生活艱難,但仍有壯志,雖然貧窮,仍然經常警戒自己,又自習讀書、學兵法。在此基礎上,黃蓋能夠在成年之後之後擔任郡吏,再被考察為孝廉,升任公府。初平元年(190年),在董卓篡奪了東漢王朝的大權後,孫堅起兵,黃蓋跟隨了他。孫堅南向擊敗山中草寇,北往擊敗董卓,于是任命黃蓋為別部司馬。
初平二年(191年),孫堅離去,黃蓋先後追隨孫策、孫權,披甲轉戰南北。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江東勢力崛起和壯大的過程中,黃蓋起到了重要作用。從這一角度來看,將黃蓋稱之為東吳功勳之臣,顯然是非常合適的。更為關鍵的是,在決定東吳命運的赤壁之戰中,黃蓋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即黃蓋不僅提出了火燒赤壁的計策,更親自去執行了這一方案。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揮軍南下,八月,荊州劉表病死,蔡瑁、張允等就擁立劉琮繼任荊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趨至宛、葉。
面對曹操大軍帶來的壓力,孫權和劉備兩家,在諸葛亮、魯肅等人的縱橫捭闔之後,選擇了聯手抗衡曹操。當然,在抵抗曹操的聯軍中,主力還是江東派出的兵馬。在拒絕歸降曹操之後,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自帶領萬余人與劉備合力迎戰曹操;又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畫戰略。
而這,意味著赤壁之戰的正式爆發,這場戰役不僅決定了江東孫氏的存亡,更會直接影響東漢末年的天下格局。換而言之,如果是曹操取得勝利的話,那麼,不僅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將不會出現,曹操很可能會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結束漢末群雄割據一方的局面。
而在赤壁之戰中,黃蓋向周瑜提出了火燒赤壁的計策。對此,《三國志·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第十》中記載:蓋姿貌嚴毅,善于養眾,每所征討,士卒皆爭為先。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和《三國演義》中著重刻畫和渲染情節不同,在正史中,黃蓋不僅衝鋒陷陣,更向周瑜提出了火攻的計策,從而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最後,在黃蓋執行火攻和詐降的方案之後,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戰士緊隨在後,鼓聲震天,奮勇向前,曹軍大敗。曹操率軍從華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濘,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風。曹操讓所有老弱殘兵背草鋪在路上,騎兵才勉強通過。老弱殘兵被人馬所踐踏,陷在泥中,倒下了很多。曹軍在這場戰役中死者大半。周瑜、劉備率領的大軍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但已經來不及,也即沒能成功拿下曹操。赤壁之戰後,武陵發生叛亂,進攻城邑,黃蓋被調駐為太守,當時郡中只有五百人。
不過,雖然兵力有限,但是,智勇雙全的黃蓋運用戰術,大開城門引叛軍入城,入了一半時,立即發動攻擊,斬殺數百人,並收復所失的城邑,除掉其首領,放了投降者。以一季的時間,平定所有的叛亂,當地的各部落的頭目對他以禮相待。對此,在筆者看來,在赤壁之戰後,黃蓋忙于平定後方的叛亂,而沒能繼續和曹操大軍作戰,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黃蓋的知名度。
在平定武陵郡的叛亂之後,長沙郡的益陽縣也受到賊寇的侵犯,黃蓋再次率軍平定,孫權便升他為偏將軍。最後倒在任內。黃蓋離去之後,武陵郡、長沙郡等郡縣的百姓都很思念他,及至孫權登上帝位,追論他平生功績,賜予他的兒子黃柄爵位為關內侯。因此,在筆者看來,對于黃蓋這樣智勇雙全的猛將,沒能繼續建功立業,顯然是東吳的一大損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