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三國之中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在父兄離世之後,確保江東基業穩固。曹操曾對孫權不辭吝嗇地評價道:「 生子當如生孫仲謀」,通過演義來看孫權雖然被描述得比較少,但也不失為一位不錯的君主,那麼為何孫權非得除掉東吳名將陸遜呢?陸遜是因為何事招來的大禍呢?
特殊的陸遜
陸遜作為東吳的第四任大都督,和前三任大都督有不小的區別。東吳的前三任大都督基本上都是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時,突然離世。東吳的第一任大都督周瑜,在主持完赤壁之戰後,名聲顯赫,但在為孫權謀劃荊州之時,在巴丘突然病逝;東吳的第二任大都督魯肅,是聯劉抗曹的最早提出者、著名的「榻下論」也是東吳發展的藍圖,在荊州問題上魯肅費勁了頭腦,可能用腦過度不久之後就離世了;最後說說呂蒙,呂蒙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開始嶄露頭角,通過發動「白衣渡江」開始聲名顯赫,可是也是沒過多久就離世。
作為東吳第四任都督的陸遜活得相對比較久一點,陸遜在剷除關羽之時,作為一名書生開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陸遜脆弱的表像迷惑了關羽,致使關羽心中絲毫看不起陸遜,最終被東吳所除。在夷陵之戰中大放光彩,面對老辣的對手劉備,陸遜絲毫不怯,反倒打得劉備落荒而逃。此時的陸遜大概有四十歲,這在前三任的大都督來說,已經算高夀了,但這仍不是陸遜生命的終點。
在取得這些豐功偉績之後,以陸遜的功勞肯定為得到高官厚祿,陸遜也可以得以發展自己的勢力,這也是其他三位都督所不具備的因素,命太短。但陸遜的身份又不能發展得太大,要不然會引起孫權的疑心,因此陸遜是東吳四大家族中的陸氏,陸氏本身在東吳的勢力不小,現陸遜又位極人臣,樹大招風!東漢末年,三國之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士族階級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因此孫權、陸遜看著是一對和睦的君臣,實則矛盾非常的深。
孫權為何非得除掉陸遜
孫權到了晚年之後,關于繼承人的問題上也出現了不少的爭奪。當時太子孫和同魯王孫霸之間的爭奪不休,朝中大臣也分為兩派,當時位極人臣的陸遜,自然而然地受到兩方勢力的拉攏,陸遜深知若自己捲入其中,必定會受到孫權更加的不滿,因此陸遜選擇了中立,意思我誰也不支持。《三國志》記載:
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
雖然陸遜選擇獨善其身,但有些事情也是身不由己的。孫權和自己的兒子孫和關係惡化以後,孫和就派人監聽孫權所做出的一些政治決策,某次孫和的役使在孫權的床底下聽到,孫權有廢孫和立孫霸的念頭。役使趕緊把這個消息告知了孫和,孫和趕緊面見了陸胤,陸胤此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此人是誰,但此人也是陸氏家族的一員。陸胤把此事告知了陸遜,陸遜一聽當即去勸諫孫權,因為陸遜認為不能廢長立幼,要遵從庶出嫡出的原則。由于陸遜三番兩次的勸諫,引起了孫權的懷疑。《三國志》記載:
及太子有不安之儀,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
陸遜此舉讓孫權懷疑自己所做出的決策已被洩露,那麼不管是陸遜參與了派系之爭,還是有人洩密。陸遜必然參與其中,這是孫權所不能容忍的,因為陸遜的地位太高了,陸家又是東吳的大家族,牽扯的利益太多了,因楊竺提供了陸遜二十條罪證,陸遜憤恨不滿而卒。
綜上所述,孫權雖然沒有直接除掉陸遜,但也是把他逼沒的。因為陸遜在東吳的地位及背後家族的勢力太過龐大,而孫權又誤以為陸遜參與了派系之爭,這是令孫權所不能容忍的。因為本身這對君臣之間,天然之間就存在一定的隔閡,「廢太子」之事一出,孫權就不會再容忍陸遜,可惜孫權不知陸遜根本沒有參與派系之爭,只是純粹為了東吳而考慮,只能說「 君不懂臣,臣也不懂君」,出發點都好,但是造成的代價有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