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年間,江南有一個大富商,名叫毋高財,專門做布匹的生意,賺了很多錢。後來,他把生意委託給幾個屬下打理,自己在家裡當起了甩手掌櫃。
這一年的春上,毋高財忽然想起,早年間曾經到泰嶽廟裡燒香許願,後來事務繁忙,忘了還願。于是打點行裝,帶著兩名隨從,踏上了去泰嶽廟的旅程。他是個貪玩的人,如今有錢有閑了,便一路上走走停停,順路遊玩一些風景名勝。
這一天,毋高財一行到了一個小鎮上,聽說附近高山上有一座名寺,便打轉馬頭,帶著隨從,往高山而去。但是,他算錯了時間,天色暗下來後,他們一行人還在半山腰裡趕路,急匆匆地穿行在林木之間。
突然,天空中落下一張大網,將三人罩住,三人滾落馬鞍。一名隨從拔出綁在小腿上的尖刀,割斷網線,三個人慌忙爬了出來。
這時,樹林裡閃出四五個蒙面人,高聲喊著「留下買路錢」,揮刀殺了過來。兩名隨從將毋高財一推,讓他快跑,他倆揮刀上前迎戰。三匹馬還在網裡掙紮,毋高財只得順著山路,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去。
等到天色微明,毋高財發現自己置身在深山老林裡,迷了路。他在樹林裡亂竄,好不容易找到下山口,出了山林,卻發現山下是一條長長的山沖,沒有人煙。
毋高財順著山沖的小路往外走,出了山沖,終于看見小溪邊,有一戶人家,冒著炊煙。他大喜過望,急忙上前叩門,索要飯菜,一飽肚腹。
屋裡出來一位農婦,三十多歲的年紀,聽了毋高財的訴求,趕緊端出一碗米飯和一杯茶。可憐毋高財,在家裡好酒好菜,他還挑三揀四,如今面對粗茶淡飯,又累又饑又渴的他,卻吃得津津有味。
吃罷飯,毋高財和農婦交談,才得知,她是一個寡婦,守寡已經四五年了。農婦姓甘,老公得病死了,她獨自帶著三個孩子過活。為了安心地撫養三個孩子成人,她拒絕了改嫁的勸說,決心守寡。好在家裡有幾畝薄田,吃飯不是問題,日子勉強過得下去。
甘氏詢問毋高財的身世,毋高財講了自己的遭遇,卻隱瞞了富商的身份,只說自己是個普通的商人。
甘氏聽毋高財講完,告訴他,這裡是山的另一邊。毋高財這才知道,他連夜狂奔,竟然繞著山麓,來到了相反的方向。讓他憂愁的是,銀兩裝在馬背上的行李裡,他身無分文,離家千里,如何回得去?
毋高財把自己的窘境講了,甘氏詢問他,回家需要多少路費?毋高財講,少說也要一千文。甘氏尷尬地笑了笑,說道:「我家裡沒有多少餘錢,也才兩三百文錢,差得遠。」毋高財愁眉苦臉地說:「這如何是好?」
甘氏安慰說:「你別急,我來想想辦法。」她讓毋高財在他家裡休息,自己去親戚家裡借錢。晚上回來時,手裡多了三百多文,加上家裡的積蓄,一共六百多文錢。甘氏說:「明天我把家裡的大肥豬,趕到集市上賣了,再把娘家陪嫁的一對手鐲賣了,雖然不夠一千文,你省點用,好歹能夠到家。」
毋高財千恩萬謝,說道:「甘大嫂,你真是一個好人。你我素昧平生,萍水相逢,竟然慷慨解囊相助,實在令我感動不已。我回家後,一定派人來加倍償還。」
甘氏笑著說:「誰還沒有個難處?你回家後,也不要專門跑一趟還錢,順道時再還不遲。我家裡有地,手裡緊一點,餓不死人。」
第二天一大早,甘氏起來,烙了一大疊餅子,讓毋高財帶在路上吃,可以節省一些錢。然後趕著大肥豬,和毋高財一起到了集市上。賣了大肥豬和手鐲後,甘氏把錢交給毋高財,叮囑他一路上小心。毋高財眼含熱淚,揮手告別,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毋高財省吃儉用,一路上餐風露宿,好不容易到了老家。他從小到大,走南闖北,卻從來沒有吃過這種苦頭。他覺得這一路上吃的苦,比他這幾十年吃的苦還要多,真是難以言表。同時,他心裡對甘氏感激不盡,決定好好地報答她一番。
在家裡休養了一段時間,毋高財派出去打聽消息的人也回來了,沒有打聽到兩個隨從的下落。毋高財心知肚明,兩人遭了賊寇的毒手,不由得灑下一行淚水,給每人家裡一筆高額的撫恤金。
到了來年春上,這一天,忽然來了一大幫人,拖著木頭磚頭,來到甘氏的家裡,開始拆房子。甘氏大驚失色,趕緊制止眾人,呵斥他們為何要拆她的房子?工匠們說:「是毋大老闆吩咐的,要給你建造高屋。」
甘氏狐疑地問道:「哪個毋大老闆?我一個窮鄉僻壤的農婦,不認識什麼大老闆。」這時,遠遠地來了一隊人馬,十幾個騎馬的人,後面跟著一輛馬車。
來到屋前,甘氏這才認出,領頭的就是毋高財。原來,毋高財報恩來了,他不但要給甘氏建造大屋,還要給她購置幾百畝良田,更要送給她三千兩白銀。
甘氏很感動,說道:「我給你的不到一千文,你給得太多了。」毋高財哈哈大笑著說:「不算多,你賣手鐲賣大肥豬,到親戚家裡借錢,幾乎是傾你所有。而我送給你的,也不過是十之一二而已。」
自此以後,甘氏一家過上了富裕的日子。她請來私塾先生,教導幾個孩子讀書。老天有眼,三兒子後來高中進士,給她長足了臉面。
毋高財之所以這樣大張旗鼓地報恩,就是想宣揚甘氏這種樂于助人的精神。善良的質量,不應該受到冷落,而是應該送給她幸福的生活!
本故事採用了荒誕的筆法,在于借事喻理,勸人為善。讀者諸君讀罷故事,如果心有所悟,不妨發表觀點,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