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中原,是後三國時期最隆重的橋段。幾乎所有對這段歷史有點瞭解的人,都記得諸葛亮五伐中原的壯舉,那些精彩絕倫的計謀佈陣,以及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國力對決,都讓人看得激情澎湃。而蜀漢方面的唯一依仗就是諸葛亮。
他被刻畫為算無遺策的人,能夠把曹魏打得丟盔卸甲,稱為曹魏集團最害怕的人。
可問題來了,既然諸葛亮如此神機妙算,為何北|伐多年卻毫無進展呢?
歸根到底來說,這是國力的差距。當時的蜀漢在三國當中是最弱的國家,軍|隊總數量大概就是10萬人的樣子。
而諸葛亮每次北上的時候,還要留下許多人防守東吳,畢竟東吳曾經害了關羽,又贏了劉備,誰都知道東吳想著全部佔據長江。
因此,益州對東吳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儘管說,諸葛亮上臺之後和東吳恢復了盟友關係,但是誰都知道這事兒靠不住。
同時,諸葛亮還要留下很多人放到南方邊境上,防止著南部這些少數民族趁機生亂。
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上大概就帶著6萬左右的人。
而曹魏方面則是以逸待勞,他們的正規軍就有20多萬,更何況還有許多地方部|隊可以參與城池的防衛。
因此,從絕對力量來說,蜀漢明顯處於下風。另外,蜀漢主要是以步|兵為主,日常訓練都是在益州和漢中內部進行,由於地形的問題更多擅長山地[單戈]和叢林[單戈]。
但問題是,諸葛亮北|伐的重點涼州則是騎|兵的[單戈]場,曹魏在涼州部署了大量的騎|兵。
而根據古代的經驗來說,一個騎|兵的[單戈]鬥力差不多等於三個到五個步|兵。
這樣算下來,諸葛亮就更是難以取得成功。
再有,諸葛亮是在外作[單戈],在涼州又沒有根據地。士兵受傷了,只能是運回國內養傷,要不然就會成為前線的負擔。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諸葛亮沒有和曹魏硬碰硬,所以士兵減員的情況較少。但這樣一來,糧食的消耗就更大了。
從漢中把糧食運送到涼州前線,一路上各種懸崖峭壁,還要讓民夫翻越祁山,要擔心著被伏|擊。
這樣算下來,諸葛亮根本沒有辦法集中全力和曹魏打|仗。
而魏國則完全和諸葛亮的境況相反,人家是本土作[單戈],兵源糧源無窮無盡,老百姓也是保衛自己的家園,因此鬥志高昂。
最關鍵的是,當時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糧食的主產地也是在曹魏集團的勢力范圍,所以糧食可以源源不斷運輸到涼州前線。
司馬懿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每次看到諸葛亮前來挑釁都閉門不出,硬是用這種辦法消耗著諸葛亮本就不多的糧食儲備,最終導致諸葛亮每次北上都是「糧盡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