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呂布,大家都會想到三姓家奴,畢竟張飛的這句「三姓家奴」太出名了,直接成為了呂布的代名詞。而事實上,相比于東漢末年的其他人,其實呂布在換主公這方面,其實是算不上非常多的。只不過由於他有兩次幹掉「義父」的劣跡,以至於大家都對他頗為鄙視。在大家的印象中,幹掉董卓,呂布算不上有多大的錯,但是謀|害丁原,呂布則罪不可恕了,這麼一個見錢眼開的人,有誰會喜歡呢?
事實上,呂布見錢眼開,為了錢財、赤兔馬而幹掉義父丁原的事情,是演義中的記載,並非正史中的真實事情。史書中丁原非常重視信任呂布,兩人發誓結為父子。 正史中,呂布確實幹掉了丁原,投奔了董卓,但是他這麼幹的原因,其實並不是見錢眼開,也不是僅僅為了一匹赤兔馬,而是身不由己!
一、東漢當時並沒有滅亡
很多人認為,董卓入主洛陽後,東漢也就完蛋了,後面緊接著便是諸|侯混|戰,三國開啟了。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董卓來到洛陽時,東漢朝廷其實還很強大,只不過當時的皇帝年幼,暫時沒有掌|權而已!
在此之前,雖然天下也有黃巾軍動|亂,但東漢的朝廷中樞,還是能夠正常運轉的,正常的政令都是能夠得到發佈施行的,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崩潰的跡象。直到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個年幼的少帝,皇權旁落,才開始出現了危機。
在東漢時期,這種情況其實也並不少,東漢出現過不少兒皇帝,最終的結果都是大權落入外戚手中或者落入宦官手中,等到皇帝長大,權力又回到他的手中,所以說即便是董卓來到洛陽,按照常理推斷,這只不過是眾多皇權轉移事件中的一次而已,等到皇帝長大後,權力自然又會回到皇帝身上,根本沒有人能夠看出當時的東漢,即將崩潰了。
呂布作為一個武將,自然是沒有那個能力看透天下局勢的,按照以往的經驗,董卓入京是皇權的一次轉移,東漢並沒有滅亡,他作為武將只有緊緊跟隨掌握皇權的人,這樣他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當時的東漢,掌握皇權的人是董卓,相比而言,丁原是既沒有名又沒有份,這種情況下,呂布還跟著丁原對抗董卓,豈不就是對抗朝廷,反|叛朝廷?
站在我們現代人的角度,董卓是一個奸|臣,非常壞,但是站在當年很多人的角度,董卓來到洛陽掌握了大權,他其實就是代替皇帝在行使權利,他代表著東漢,代表著國家,呂布怎麼敢去和國家對抗呢?所以說當董卓釋放出善意,表示願意接納呂布,呂布當然是選擇反水,幹掉丁原了!這其實和錢不錢的沒啥關係,主要是董卓一方,代表著朝廷!
二、並州軍|團願意投靠董卓
丁原原本是並州刺史,算是並州的頭頭,所以眾人都願意聽丁原的話,畢竟丁原代表著朝廷,能和朝廷說上話,能保證並州集團的利益,所以大家都支持丁原。
但此時的情況完全不同了,丁原在和董卓對抗,而董卓早先一步控制了洛陽,控制了皇帝,不論是名義上還是實際上,現在的董卓,就代表皇帝,所以此時並州集團其實是不願意和董卓硬碰硬的!不僅不願意正面對抗,相反,並州集團其實還想和董卓結善緣,因為此時的董卓代表著朝廷。
並州集團為啥聽丁原的話,不就是因為丁原能和朝廷說得上話嗎?能為他們爭取利益嗎?現在能幫並州集團說得上話的人是董卓,能保證並州集團利益的人是董卓,那他們自然是可以拋棄丁原,選擇董卓的!
所以說,呂布幹掉丁原,其實背後是有整個並州集團支持的,因為這代表著集團利益最大化!這也是為何在呂布幹掉丁原後,整個並州集團並沒有作|亂,而是趁勢跟著呂布一起跳槽了,而當呂布幹掉董卓後,董卓手下的西涼集團卻不斷反|抗作|亂,說白了,就是因為並州集團主動拋棄了丁原!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呂布之所以幹掉「義父」丁原,其實並不是為了錢財那麼簡單,呂布的這個行為背後其實是蘊含深意的!可以說丁原是被眾人拋棄了!